第六六七章 历史的魅力(1/2)
作品:《溯流文艺时代》于东只会在离潮村给他们上一节课,如果只是给他们讲一些课本知识,即便是课讲得再好,意义也不大,倒不如给他们打开思路。>
他要教给学生们的,是一种学习思维,一种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。>
孔曰: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>
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,但还是想不透的程度时,就不去开导他。>
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表达不出的时候,就不去启发他。>
这句话很有道理,但是于东并不完全赞同。>
基础教育,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努力地想明白,然后再去开导他们。>
比如这个“于”字,如果没有老师引导,又有几个学生会主动去研究它的意思?>
再延伸到他们平时所学的诗歌,学生们总是把那些诗词背一背,然后就扔在了脑子里面,等待考试的时候来用,但这样一来,不管之前记得再深,过段时间也很容易忘掉。>
这种学习习惯会延续到中学,很多学生到了中学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背的东西是什么。>
到了大学,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是这样,比如,如果底层逻辑没学好,随着时代发展,很快就会被淘汰。>
“我们先来讲讲于这个字,这个字的意思有很多种,首先,它可以做姓氏,比如我就姓于,其次,它可以表示一个动作……”>
想要分析于这个字,需要很长时间,而且于更多的是以介词的形式存在,而介词这种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难,所以于东就用具体的例子跟他们简单地说了说,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他们的兴趣。>
这一招也确实奏效,当他说完了于字之后,有一个学生好奇地问:“老师,你知道我们这里为什么叫离潮村么?”>
这个问题显然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。>
“是啊,为什么啊?”>
离潮村为什么叫离潮村,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问过家里的长辈,但是基本上都得不到准确的答复。>
耐心好点的家长,或许会跟孩子们说一句,“因为我们以前这里就叫离潮村。”>
要是碰到耐心不好的家长,或许会张口就骂:“天天正事不操心,就会问这些虚头巴脑的问题。”>
长此以往,孩子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消磨掉,这就是环境的影响。>
离潮村为什么叫离潮村,于东还真知道,因为他看过当地的地理志。>
本地的地理志有一段记载,当年的离潮村人并不生活在这里,而是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地方,只不过那里常常会闹洪水,基本上隔不了多久就会搬迁到别的地方暂住,等到洪水退了再搬回来。>
直到某一天,村里有人提议,为什么不找个地方,长久地搬过去,这样就能免受洪水之苦了。>
对于这个提议,村里面有两派意见。>
一派认为这个提议不错,只要另外找个地方,安居下来,就不用经常搬迁了。>
但另一派认为,虽然他们住的地方经常会有洪水,但是当地土地肥沃,没有洪水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很不错。想要再找一块土地如此肥沃的地方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>
两边相持不下,谁也说服不了谁,最后分成了两派,一派离开,另一派留下。>
离开的那一派也没有盲目出发,而是派了三队人马,分成了三个方向出发,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。>
最后经过几年的寻找,终于找到了现在离潮村所在的这个地方。>
虽然这里是山里,但是相对于其他山,这里下山并不算困难,这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溯流文艺时代》 最新章节第六六七章 历史的魅力,网址:https://www.sanjiange.com/book/237/237861/6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