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5章:山规人定(1/3)
作品:《汉灵昭烈》白马山,不是因为山势如马,而是山中有一座寺曰白马寺,所以这座原本无名之山才得名白马。
和洛阳那座大名鼎鼎白马寺相比,这座白马寺虽然称不上千年古刹,但在寺庙数以百计的五台山中,也算是小有名气,香火旺盛。
而且,这座白马寺的由来和洛阳白马寺颇为相似。相传是在魏晋年间,一位得道高僧以白马驮着经书云游此至,见此山奇秀,于五台之间别有一番景致,便决定在此立寺。
据说,此高僧花了十年时间,以一人力,垒石成塔,积木成楼,真的建起了一座寺院。
寺成之日,当第一柱香在寺中燃起,时值六月的山中居然飘下鹅毛大雪。
六月飞雪通常是不祥之兆。不过,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,这场大雪却无异于天降祥瑞。因为,此地已经大旱了半月有余。
就此,方圆十里的山民纷纷慕名而至,进寺上香朝拜。到了寺中才发现,殿中的供案之后空无一物。
问起缘故,那位高僧道:佛本无相,以众生为相也。若心中有佛,所拜皆为佛,若心中无佛,既使佛祖显灵,菩萨下凡,也会视而不见。
山民又问起寺院名字,高僧仿佛才想起此事,便道:贫僧以白马驮经书至此,白马亦是功德无量,就叫白马寺吧。
白马寺就此得名。
此后数百年,白马寺香火日盛。尽管寺中一直没有供奉任何佛像,但前来进香的信徒却越来越多,越来越远。
原因其实很简单。据说自有了白马寺之后,此地数百年来不仅一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而且从未遭受过兵燹之祸。
唐朝天宝年间,名将郭子仪受命出雁门关平定安史之乱。当时郭子仪正在守孝期间,只因军情紧迫,才被朝廷夺情启用。
据说起兵之前,郭子仪曾到白马寺中上香求签,以卜吉凶。寺中方丈却未给他签筒,而是给了他一柄八指长的二股檀木金刚杵,而金刚杵通常是独股、三股或五股,二股的尤其罕见。
此后,郭子仪挥师东进,花了八年时间平定了安史之乱。在唐王朝大厦倾覆之际、危急存亡之时,挽狂澜于即倒,扶大厦于将倾。
凭借累累功勋,郭子仪官至兵部尚书、太尉兼中书令,受封代国公。更重要的是,郭子仪功高足以震主,却得以善终。当他病逝后,不仅获赠太师,谥号“忠武”,还得配飨唐代宗庙廷,陪葬于建陵。
据说晚年时,郭子仪曾回到白马寺,并归还了那柄二股金刚杵。
到了宋朝太平兴国年间,杨业父子与辽兵在雁门关经年血战。金沙滩一役,杨家七郎八虎身陷重围,死伤过半。其中杨五郎为躲避辽兵追杀,误入五台山,也正是在白马寺附近甩掉了尾随的金兵。
杨五郎本有意在白马寺落发为僧。不过,一则白马寺方丈当时就道,他日后必得金身正果,而白马寺并无供奉之位,留不住他;二则,他多年前与太平兴国寺智聪法师就有约在先。所以,杨五郎才最终去了五台山楼观谷的太平兴国寺,出家为僧。
到了真宗天禧年间,官家曾到雁门关外游猎,不料却中了辽兵的埋伏。幸亏杨五郎带着数百僧兵及时赶来救驾,才拼死保着官家杀出重围。
官家感激不尽,但数次封赏皆被杨五郎以出家人的理由婉拒。直到杨五郎于八十五岁圆寂之后,官家才下诏为其朔了一座镏金铜像,以示金身再造。
听茶铺的掌柜讲完这个故事,亥言的第一个疑问就是:既然此处已有白马寺,且此寺远近驰名,那山上的那位山大王孟宪,为何还要去往二十里外的翠华寺烧香拜佛?
莫非空见大师与此人之间关系匪浅?
不过,眼下也不是追究其中缘故之时,亥言且暂时将脑中疑问放在一边。
因为掌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汉灵昭烈》 最新章节第265章:山规人定,网址:https://www.sanjiange.com/book/244/244457/2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