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章 西门庆都扯出来了(1/2)

作品:《古董商的寻宝之旅

一个小破墓里挖出来的两个小黑碗会是国宝?虽然听着名字好像挺厉害的,但项伟荣还是有点不相信。一回到大院,项伟荣就从兜里掏出两个小碗,对着阳光看了起来。虽然隔着保鲜膜,但他慢慢也看出点门道。“有意思,这碗就像挂了层机油。”说着把右边口袋里掏出来的这个碗递给了张楠。阳光下,小碗内侧就像项伟荣说的,好像挂着层机油那样:整个碗似乎遍布大大小小的光斑,而且随着角度不同,那些光斑还在不停变换。另一个碗就简单多了:碗内就像刚被水洗过一样,油光水滑,而且最有意思的是——碗底还有一大一小两片半交叉重叠的金色树叶!保鲜膜透明度不错,就算隔着三四层,都能看到碗底的树叶脉络!“这个是吉州窑的木叶贴花碗,这种工艺如今已经失传了。那两片树叶就是天然的,据说是把树叶经过腐蚀处理后贴在瓷器坯体上,之后再入窑焙烧。这烧造成功后,树叶的叶面和叶脉就能清晰地留在瓷器身上。有半叶一叶的,也有二叶三叶相重叠的,极少见的品种。挺神奇,乌黑油亮的釉面上浮现纹理清晰的树叶,很有意思。”张楠一说,其它两人也凑过来,越看越觉得有意思:很难想象当初的瓷工是怎么干的!“这两个小碗其实就是两个茶碗,宋人喜欢点茶、斗茶,认为用这种碗最好。”张楠的话让项伟荣几个有点想不明白了:用黑色主调的碗喝茶?想一下都别扭——用白瓷杯还差不多,那会又不是没有。知道姐夫几个的疑惑,张楠道:“古人喝茶和我们现在不一样,那会花样非常多,不是用开水一冲了事。对了,夏米力,和你们老家的喝法有点类似。唐代之前,这喝茶是要把茶叶和葱、姜、枣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这些香料、作料一起煮,水开后,去沫喝汤。到了唐代就基本成了煎茶:先煮清水并加入少量食盐,等水半开,倒入茶叶,煮沸后取水饮用。而且一直到五代十国,这喝茶也不是一般老百姓流行的,喝茶开始真正流行始于宋代。宋代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中将茶提升到了‘开门七件事’的高度,说‘盖人家每日不可厥者,柴米油盐酱醋茶’,那个风雅过头的宋徽宗都还专门写过一本《大观茶论》,就是说饮茶的。”喝茶加作料,这让正打算给几人都泡杯辉白绿茶的裘波有点咋舌——手里拿着茶叶罐,脑子里想象一下古人的喝法,想想都有点别扭。不过阿廖沙是绿茶、红茶都喝,有条件还会往红茶里加点牛奶和糖,听完了倒没多大感觉。一同去的夏米力更加无所谓:他老家习惯喝的是奶茶,和阿廖沙有点共同语言。不过当兵多年,那时候可没保持原有习惯的条件,这大冬天的这会也常常是一人抱着个泡着辉白绿茶的大茶缸子晃悠。这边张楠说到了宋人的喝茶习惯:宋代喝茶最常见的方式是点茶法——宋代前期,点茶法与煎茶法并存,但煎茶法在宋代后期基本被摒弃。“点茶法是先要把茶磨碎成粉末状,然后筛选出颗粒度合适的茶末。我们现在喝茶一般是尽量要保存茶叶的原叶,而宋人则是千方百计要把茶叶变成碎末,如今小鬼子的抹茶还是坚守这种繁复的饮茶方式。茶末制作完成后放进合适的茶盏中,用滚开的水点注茶盏中的茶叶末,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搅动并打制,直到形成一碗‘水乳交融’的茶汤才算大功告成,有像今天喝咖啡和喝奶粉。而这斗茶最早起源于闽省建州,原本是茶农们评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,后随着贡茶传入朝廷受到皇帝的推崇,黑釉的建盏也成为了皇家饮茶的标配茶具。黑瓷可以衬托白色茶汤和分辨水痕,是当时士大夫、文人间的最爱。宋代嘛,文人治天下,这黑瓷地位还是挺高的。”说着拿起那个“曜变天目”,道:“不过这个可能还不是吉州窑,可能就是闽省的建窑产品。不过也说不定,据说那时候赣省和闽省都在烧制差不多的产品。”张楠能算是个瓷器专家,但最精的只有明清瓷器和越窑青瓷,这黑瓷只能算略懂,一下子还分辨不出来。“这个曜变天目碗比吉州窑木叶贴花碗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
《古董商的寻宝之旅》 最新章节第二百三十章 西门庆都扯出来了,网址:https://www.sanjiange.com/book/54/54407/2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