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一章 朔日(上)(1/3)
作品:《重生于康熙末年》第四百六十一章朔日(上)
康熙四十八年十月,曹颙身为乾清宫三等侍卫,第一次进上书房做伴读;康熙四十九年十月,曹颙出入户部,正忙着怎么应付上司同僚;康熙五十年十月,曹颙生出离京之心,不久后主动请求外任。
康熙五十一年十月,曹颙在沂州任道台,守着将满月的儿子,享受弄璋之乐;康熙五十二年十月,曹颙已经换了三品补服,成为大清最年轻的堂官之一。
转眼进京已经五年半,又到了十月初一,颁时宪历之日。
午门外,正中间,已经有钦天监设的黄案,御道左右各有一案。中间的黄案上摆放着两本康熙五十四年时宪书,这是恭进给皇帝同皇太后的。御道左边的案上,是奉颁给王公贝勒的时宪书;御道右边的案子,则是颁给百官的时宪书。
黄案上的时宪书,由钦天监监正、监副送至太和门。在丹墀左,监正等人行三跪九扣大礼。而后,由内务府掌仪司官接过,奉至乾清门同慈宁门恭进。
王公贝勒、文武百官,都穿着朝服齐具午门外。随着听鸿胪寺鸣赞“排班”,亲王、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、宗室国公按照顺序立在御道上,文武百官则按照品级,分列左右。
随着康熙的御驾到来,鸿胪寺继续赞“有制”,众人皆跪倒。
宣制讫后,众人都行三跪九叩礼。接着,就是王公百官依此跪领宪书。自此日起,康熙五十四年时宪书将颁行天下。
御椅陈设在太和门下,康熙端坐其上,神色肃穆庄严。
虽说众人都不耽搁,跪领一本书用不了多大功夫,但是架不住人多。这一路颁下去,也用了两个多时辰。
待众人领了宪书,就听内侍上前几步,扬着公鸭桑道:“有本早奏,无本退朝!”
广场上鸦雀无声,曹颙往六部堂官那边扫了一眼,京里最近好像没什么大事儿。真希望这些老尚书要是奏本的话,能长话短说。
这从寅正(凌晨四点)就从府里出来,在太和门前站了将近一个时辰,颁布宪书前后又两个多时辰,如今已经是正午时分,曹颙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。
出来前,初瑜怕他饿着,往他荷包里装了几块小点心。曹颙已经趁着别人不注意,都吃了,却是不顶什么用。
许是大家都饿了,今天的朝会倒是利索。
先是三阿哥上前奏了同历法相关的折子,什么北极高度、黄赤距离什么。而后康熙有口谕,另在澹宁居后每日测量寻奏测得畅春园北极高度、黄赤距度,报闻。
康熙对于天文科学的重视,在历代帝王中也能算是翘楚。曹颙站在列队中,看着手中的时宪,想得是康熙五十四年的事。
真真是两眼一抹黑,半点不晓得。毕竟他上辈子不是历史研究者,对于清史,也不过是拜小说电视晓得个大致情形。
虽说晓得准噶尔准那边会叛乱,但是在康熙五十七、八年的时候。这事儿虽说心里晓得,但是曹颙却也没法子制止兵戈之祸。
不说曹颙是晓得了历史,就是那些不晓得历史走向的兵部官员,也都晓得那边的策旺阿拉布坦是个不安分的。
即便如此,又能如何?
万里迢迢,哪里是好轻易出兵的?再说,总要讲究“师出有名”。
如今,策旺阿拉布坦虽说小动作不断,但是面表上还归顺于朝廷。要是朝廷轻易出兵征讨,那如何能安抚其他的蒙古部落?
最最关键的是,国库空了,没有出兵之资。
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,没有银子,一切都是空谈。
曹颙想到此处,有些疑惑。那历史上那次西藏叛乱,是哪里出的粮饷?按照目前所知,国库早就是入不敷出。又是连年不断的局部灾荒,康熙还要昭显“仁德”,年年都有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重生于康熙末年》 最新章节第四百六十一章 朔日(上),网址:https://www.sanjiange.com/book/70/70144/461.html